一生半累,人歸何處
陸小曼出生于上海,十里洋場的迷離燈火,注定與她有緣。她是千金小姐,因為體弱多病,從小受盡寵溺,造就了她的任性和我行我素。若非如此,她也就不是印象中的陸小曼,她的人生也就不會是那般色彩。
父親陸定,不僅是晚清舉人,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高材生,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,與曹汝霖、袁觀瀾、穆湘瑤等民國名流是同班同學。在日本留學時,他參加了孫中山的同盟會,回國后又加入國民黨,是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中的活躍分子。母親吳曼華是名門閨秀,出生于官宦世家,多才多藝,既善工筆畫,又有深厚的古文基礎。所以,陸小曼從小就被熏陶得琴棋書 畫樣樣精通。
后來,她被送入了貴族學校,被培養成了名媛中的名媛。再后來,她成了風景中的風景。于是,整個人生不再沉默。她有很好的悟性,亦有很好的天分。注定,她將成為眾人矚目的風景。從北京圣心堂走出來的陸小曼,英文、法文十分流利,讓許多人側目。同時,她會鋼琴,擅長繪畫,還能寫漂亮的蠅頭小楷。因為精通英法文,她被選為翻譯,參加外交部接待外國使節的工作。三年的翻譯生涯,讓她真正走上了名媛之路。從此,她不再安于平淡,喜歡上了社交場被人追捧簇擁的感覺?;蛘哒f,她喜歡上了恣肆飛揚。
她的出現,驚艷了整個上流社會。眾星捧月,最讓她沉醉。你若盛開,清風自來。她很清楚。 只不過,那樣的年華,她等來的是那個沉默的男子。他叫王賡。無論是劫是緣,他們還是相遇了。開始的時候,她見他風度翩翩,他見她美人如玉。他們,也曾因為這樣的相遇而歡喜過。但是,他們注定各自天涯 。只因,他們屬于兩個世界。
王賡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,后來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哲學,又轉入西點軍校專攻軍事,與美國名將艾森豪威爾是同學。1918 年回國后,曾以中國代表團武官身份隨陸徵祥參加巴黎和會,后任交通部護路軍副司令并晉升少將。
不久之后,陸小曼與王賡成婚了。對陸小曼的父母來說,王賡前途無量,他們始終認為,他是陸小曼極好的歸宿。陸小曼雖然是被安排,卻也沒有反對,她曾有過幾分驚喜和憧憬。但是很快,她就發現了那段婚姻的苦澀。
王賡雖然學貫中西,但畢竟是軍人,他不懂陸小曼的柔情,更不懂這個嬌艷女子的心思。其實,他們本就隔著萬水千山。她有她的春花秋月,他有他的海闊天空。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。這樣的情節,不屬于他們。柴米油鹽,相夫教子,對于陸小曼來說,這樣的生活實在太無味。
她接受了現代的西式教育,受到西風的長久熏染,又置身社交場數年,習慣了被追捧的感覺,當然無法接受被局限在廳堂廚房的生活。
終究,她懂得快樂與飛揚,亦喜歡不羈與放縱。天性喜好自由,加之后天熏陶,她討厭籠中鳥那樣的拘束生活。就算衣食無憂,她仍不會快樂。人們說,精神上的門當戶對,是美好婚姻的基礎。在那場婚姻里,只需幾日,陸小曼就會無比厭倦。她說,沒有人明了她的苦楚。的確如此,在她父母看來,夫榮子貴是莫大幸福,而她要的,卻是真正的愛情,是花前月下,是詩意流轉。
王賡少年得志,每天忙于公務,早出晚歸,很少有時間陪伴陸小曼。他是西點軍校畢業的高材生,在美國生活多年,一切都按西式的工作方式行事。什么時間工作,什么時間娛樂,涇渭分明,對自己要求極嚴,行為刻板到苦行僧的地步。
張愛玲說,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 王賡不懂陸小曼的悲喜,所以他注定無法走入她的世界。這場婚姻,曾經被無數人艷羨;婚姻中的兩個人,也曾被人稱為郎才女貌。但是這些都沒有意義,陸小曼的痛苦,無處言說。如魚飲水,冷暖自知。她渴望愛情,渴望被呵護,當然,她也渴望陶醉??墒腔楹蟮娜兆?,她卻被扔在家中,獨自看著日升月落。她是任性的陸小曼,定會在某年某月,與這樣的日子道別。
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并且敢于為此冒天下之大不韙。 所以,后來她選擇了離婚,在眾人驚愕的目光里,走向那個讓她無比歡喜的詩人徐志摩。盡管身在民國,但是沒有幾個女子能有這樣的勇氣。
但在認識徐志摩之前,陸小曼只是消極反抗。她總是與那些小姐、 太太們出去吃飯、喝酒、打牌、捧戲子、跳舞、唱戲,很晚才回家,晚睡晚起,整天萎靡不振,對什么都漠不關心。王賡對此頗有微詞, 于是他們漸漸起了爭執,有時候陸小曼會大發脾氣。任性的小曼說到氣憤處就會惡語相譏,為了出氣專撿難聽的話說,時間久了矛盾越來越深。
陸小曼與王賡,也算是結了塵緣??上?,那場莫名的婚姻帶給陸小曼的,卻是無盡的孤獨與荒涼。她過著無憂的日子,卻仿佛置身荒野,看不見幾點星火。
到底,她是多情而熾烈的女子,不應只做籠中之鳥,受那拘束之苦。她要的是,燈火搖曳,舞步飛揚。她要的是唯美的愛情,她可以住在里面,聽風看月,彈琴寫詩。顯然,王賡給不了她這些。
于是,徐志摩悄然趕來,成全了她對于愛情的全部想象。那年,徐志摩這個為愛癡狂的詩人,從英國匆匆趕回中國,卻看到林徽因身邊已有梁思成伴著。他陷入了無邊的悲傷,整個世界仿佛只剩下幽幽暗暗。他追尋的是浪漫與唯美,他要的是明了他悲 喜的靈魂伴侶。
得之我幸,不得我命。他這樣說??雌饋頌⒚?,卻分明有幾分無奈。他是唯美主義的,在慘淡疏離的人間,終究會走向荒涼。但是那個冬天,他遇見了陸小曼。
徐志摩與王賡是早已相識的。當時心境悒郁的徐志摩經常去拜訪王賡,于是就有了那樣的相逢。后來,不喜游樂的王賡便請徐志摩陪同陸小曼。愛情就在那個冬天,悄然發生了。幾乎是同時,徐志摩與陸小曼,打開了各自的心扉,讓對方住了進去。他們悄然相戀了。
盡管是有夫之婦,陸小曼還是選擇了愛情。她無法割舍那美麗的塵緣。為愛而生,徐志摩如此,陸小曼亦如此。有了那樣華麗的相逢,卻無法擁著那樣的愛情,怕是比死亡還難以承受。
恐怕,我們不能用尋常的倫理綱常來判定她的對錯。她只是尋常女子,想要純粹的愛情而已。任性如她,若不如此,便是失了自我。但是不久后,他們的秘密還是被人發現了。畢竟,世俗的禮法規則仍然冰冷地擺在那里。這場愛情縱然再唯美,也有無數人橫眉冷對。王賡把陸小曼交給了她的父母,她被看管了起來,不得離開家門半步。在很長的時間里,她和徐志摩只能寫信表明心跡。
流言蜚語不斷,徐志摩無比憤懣,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。終于,1925 年的春天,他決定暫時離開人群,去向遠方?;蛟S,他和陸小曼都需要對他們的愛情進行理性的思考,但是對徐志摩來說,愛就是愛,別的都可以視如浮云。
對于陸小曼,這次離別實在太凄涼。那是 1925年3月10日, 她站在車站的人群里,看著車上即將遠行的徐志摩,竟然沒有勇氣上前告別,只是默然看著他的身影,消失在她的視線。
默默無語,凄凄慘慘。她無法確定,待他歸來后,是否可以,守的云開。徐志摩遠赴歐洲的那段時間,是陸小曼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。
王賡從哈爾濱回到了北京,讓她慌亂不已;而身邊所有人都似乎用冷冷的眼神打量著她,當然,那些苦口婆心的勸導,也讓她心煩意亂。 甚至連平素那些白云流水,也變得面目可憎。
在她心力交瘁的時候,7 月底,徐志摩終于回到她身邊。似乎氣若游絲的陸小曼,突然之間又變得嫵媚動人了。最后,王賡終于選擇了放手,與陸小曼離婚了。也許他早已明白,自己給不了陸小曼想要的幸福,而徐志摩可以。
真正的愛情,不是擁有,而是成全。灑脫地離開,給對方天空海闊,給自己云淡風輕。如此才算不負相逢。
當然,即使是王賡與陸小曼已經離婚,陸徐二人也仍舊面臨著人們的冷眼。他們只是兩個為愛而生的生命,可是在人們眼中,他們是規則的破壞者,曾經完好的道德體系被他們撕扯得七零八碎。于是,人們把驚異甚至惡毒的眼光投向他們。而此時的他們對這些已然看淡,彼此身心已經自由,旁人如何看待,又何足道!
盡管,徐志摩的父母很不認同,但最終,他們還是答應讓徐志摩與陸小曼成婚。1926年 10月3日,北海公園,徐志摩與陸小曼舉行婚禮。至少,在那日,他們認為,這是生死相依的開始。
他們都曾經在同樣的場合以主角身份出現過,但那時他們是被命運安排,茫然地走到里面。而現在,他們各自剪斷了那條線,從茫然的婚姻走出,走到了真正的愛情里。所以,他們無比幸福,不管世人如何評說。
那日,最讓人難忘的,恐怕是梁啟超的證婚詞 :“徐志摩、陸小曼,你們聽著!你們都是離過婚,又重新結婚的,都是過來人!這全是由于用情不專,以后要痛自悔悟,……希望你們不要再一次成為過來人。我作為你徐志摩的先生——假如你還認我為先生的話—— 又作為今天這場婚禮的證婚人,我送你們一句話,祝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結婚!”
似乎,隔著很遠的時空,仍能聽到這振聾發聵的聲音。無疑,這幾乎是當時所有人的心里話。盡管人們看著光鮮亮麗的新人,無比羨慕,心里那份鄙夷卻從未消逝。
不管怎樣,難堪也好,無奈也好,婚禮結束了。徐志摩與陸小曼,終于走入了屬于他們的愛的城堡。外面再多風雨都無所謂,有愛就好。他們愿意,攜手而去,過山,過水,過滾滾紅塵。 誰讓我們停止漂泊,誰讓我們塵埃落定。許多年后,我們都記得。世事充滿變數,人間悲喜交替。 至少,那年那月,他們是彼此的歸宿。
塵埃落定,時光悠然。
不久后,北伐軍進軍浙江,硤石的局勢陷入動蕩。徐志摩與陸小曼的詩意生活畫上了句號,他們離開硤石逃到上海。離開硤石的時候,徐志摩絕沒有想到,上海會將他的詩情畫意徹底湮滅。
十里洋場,花燈如晝。車水馬龍,歌舞升平。上海,酒不醉人人自醉。陸小曼,這個嫵媚的女子,在尚未結婚的時候,就已經是身陷繁華,被人追捧的交際花。上海灘的歌舞升平,無疑讓她如魚得水。盡管她也曾在硤石那段嫻雅的時光里感到過生命的靜致,但畢竟, 她更喜歡的還是燈火里飛舞的感覺。那座霓虹旖旎的城市,有她想 要的所有艷麗和熏醉。
如果說徐志摩需要的是風清月朗,那么陸小曼需要的則是醉意翩躚。走入上海灘,徐志摩如跌入深淵,而陸小曼如飛向云端。盡管相遇的時候他們讓彼此無限驚喜,仿佛是在迷茫的天涯遇到漁火江楓,可此時,在大上海的魅惑氣息里,他們顯現了完全不同的生命氣質。
徐志摩希望陸小曼能明白他的心事,在他身邊,看書作畫,偶爾彈琴,偶爾寫詩。但這些都只是幻想,沾上夜上海的燈光,陸小曼那顆心早已忍不住歡暢了起來。她忙不迭地穿上華服,走入了迷離夜晚。很快,她就成為了夜上海的焦點。人們喜歡看她翩然如風的身影,而她喜歡在人群中旋轉的感覺。
到上海以后,陸小曼不僅要住豪華的房子,穿昂貴的衣服,而且有專職的丫鬟、司機等,還經常開辦派對、包訂劇院等娛樂場所的坐席。甚至連一百八十號賭場她也光顧。當然,她還喜歡捧戲子,遇到中意的戲子,不惜一擲千金??傊?,衣食住行都極其講究。
徐志摩深愛著陸小曼,為了滿足她的虛榮,他不得不四處奔波, 后來甚至同時在光華大學、東吳大學、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,課余還趕寫詩文,以賺取稿費。即使如此,所得收入仍不夠陸小曼揮霍。
這些內容,很不和諧地包裹著徐志摩。他疲憊不堪,甚至感到了絕望。上海灘的繁華深處,陸小曼沉醉,徐志摩迷惘。那個憔悴的詩人,甚至聽到了性靈凋殘的聲音。為了愛情,他苦苦地支撐著,可是他真的希望陸小曼能夠有所改變。但是陸小曼,這搖曳多姿的女子,仍舊晝夜顛倒,跳舞、聽戲、打牌,揮金如土。這是她迷戀的生活。她有她的任性,他有他的悲傷。初見時的美好,沒過幾年就成了這般光景!不是陸小曼善變,她只是選擇了自由綻放而已。當她終于明白,愛情之中該有收斂與退讓,已是為時太晚。那時候,他們已是天上人間。
混亂的生活使陸小曼的身體越來越虛弱,有時候聽戲久了就會暈厥。這時候一個人便走入了她的世界,他叫翁瑞午,江蘇常熟人。他擅長推拿,常為陸小曼推拿。時間久了,兩人便暗生情愫,有了些曖昧。
后來,在翁瑞午的勸說下,陸小曼還開始吸食鴉片。開始的時候,是為了治病,但是鴉片這東西,一吸成癮,人也就麻醉了。其實鴉片和繁華何其相似,深陷其中便很難淡然走出。而此時的陸小曼,同時浸染著兩種東西,卻不愿自拔。
陸小曼與翁瑞午不清不楚的關系,終于被傳得沸沸揚揚。徐志摩煩悶不已。愛情是他的信仰,那時候,他大概會疑惑,越過山水風煙追尋唯美愛情,到底是對是錯。
陸小曼并未放棄那段愛情,但是她不知道徐志摩心里的苦,她仍然在恣肆地飛舞著,眩暈的她看不出徐志摩眼神里的落寞和絕望。她只是想讓自己年輕的生命盡情綻放,卻不知,這樣的生活已將那詩性的男子推入了深淵。徐志摩又開始了遠行。他急需從那片燈火中輾轉出來,聽聽遙遠的天籟,讓自己心靈的世界安靜下來。他真的不愿意在上海灘的燈火里讓詩心枯萎。旅途中他多次寫信勸慰陸小曼,希望她能改變生活方式,可當他回到上海,看到的仍舊是那個麻木、眩暈的陸小曼。繁華中的癡迷,已經讓她失去了曾有的畫意詩情。
其實陸小曼仍是愛徐志摩的,盡管她與翁瑞午有些曖昧,但徐志摩是令她心田開出蓮花的男子,是她生平最愛。她也能感受到徐志摩心底難言的痛楚,可是上海灘的繁華實在讓她迷醉,她不可能丟棄這里的歡歌魅影,去向寂靜的遠方。
1931年2月,徐志摩終于離開了上海,來到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。上海,那座燈火輝煌的城市,對于徐志摩來說,好似昏暗的墳塋,埋葬了太多生靈。
陸小曼的生活沒有絲毫改變,仍舊沉湎于十里洋場的奢靡生活,依舊在鴉片煙里迷醉。徐志摩為此痛心疾首,卻也只能不停奔波,維持她的排場。他無數次勸說陸小曼,始終不見成效。
他失去了方向,亦失去了力量。 云下歲月,本該寫意;煙雨紅塵,本該悠然。 卻不料,若干年后,人生與愛情,同時失了色彩。他的悲傷無處言說。
于是,那個冬天,他猝然躍起,隨著那巨響與火光,飛出了人間。 終究,他也是紅塵過客。生亦何歡,死亦何苦。對于紅塵,或許他早已厭倦。他只想飛向云端,將人間的悲歡離合,看個明白。對這個純粹的詩人來說,那樣的飛逝,雖然太過匆忙,卻也算是解脫。云天之上的他,總會明白,紅塵本就是苦海,而回頭的時候,已是下個輪回。
他去了,了無痕跡;她留下,歲月荒涼。陸小曼雖然任性,可她畢竟是深愛著徐志摩的,寫下了《哭摩》,心痛無痕,寸寸泣血。然而,再深的悲傷也終是無處落腳。斯人已去,悔恨與傷痛,都只有自己知道。
徐志摩離去后,陸小曼從此素服,再未穿過紅色的旗袍,而且 閉門不出,謝絕所有賓客,也不曾去舞廳跳舞。她的臥室里懸掛著 徐志摩的大幅遺像,每隔幾天,她都會買新的鮮花送給他。她說,艷美的鮮花是志摩的,他永遠不會凋謝,所以她永遠不讓鮮花枯萎。
可惜,天人永隔,再長的懷念也換不回剎那回眸。在很長的時間里,她仍舊承受著世人的指摘。她不理會,亦不計較,世間紛擾太多,她只要獨自清歡。原本,許多事不是對錯可以評判的。
余下的人生,她將用盡力氣,活出點味道。于是,她突然間變得沉默。洗盡鉛華,甘愿淡泊,絕跡曾經留下旖旎風光的地方,而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。她無須用語言去為自己做任何的辯解,她用后半生的孤獨清苦換前半生的紅艷繁華。其實,愛始終在她心里。只是,清醒得晚了些。
擦拭了琴弦,拾起了畫筆。其后的日子,陪伴她的,除了黯淡流光,便是月光下淺淡的畫意詩情。這是徐志摩希望看到的,可惜,在他離去后,她才明白本應如此。
當然,她與翁瑞午之間,仍舊保持著最初的曖昧。他們有太多相似的愛好,比如戲曲,比如繪畫。他的關心與體貼,讓她欲罷不能,所以,在徐志摩去世后,她悲痛欲絕,終究是不能離開翁瑞午,對他的依賴有增無減,最后直至同居。陸小曼天性單純而率直,無視世間道德禮法,更無懼流言蜚語。 她從不在意自己與翁瑞午的事被人說三道四,也從不狡辯。她說, 她對翁瑞午只有感情,沒有愛情,應該不是假話。
彼此依存,相互取暖。后來的那些年,他們就是如此。試想想,若世間無翁瑞午這個人,那些冰冷的歲月,她該如何度過?
因為相依多年,在別人勸她離開翁瑞午的時候,她都拒絕了。在責難與鄙棄之前,她選擇了不離不棄。甚至,她曾拒絕過胡適的援助,因為胡適的條件是要她與翁瑞午斷絕關系,便能負擔她此后的所有。因為這件事,陸小曼再不與胡適來往。
亂世之中,生命如塵。而陸小曼,這柔弱的女子,卻選擇了堅守本心。原來,紅顏亦可以傲霜。她活得純粹,待人真誠,從無假意虛情。難怪,有人做出了這樣的評論:男人中有梅蘭芳,女人中有陸小曼,都是人緣極好,只要見過其面的人,無不被其真誠相待所感動。
可惜,她終是被世人誤解了。但是,隨著時光悄悄褪去隱藏在她身上的面具,那些陳舊不堪的紗幔漸漸支離破碎的時候,陸小曼這個曾經千夫所指的女子,把她散發的所有的美,重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。
偶爾看到她的詩文字畫,驀然間明白,原來她本就是才情俱佳的紅顏。劉海粟對陸小曼的才華的評價 :“她的古文基礎很好,寫舊詩的絕句,清新俏麗,頗有明清詩人的特色;寫文章,蘊藉婉約,很美,又無雕鑿之氣。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,頗見宋人院本的傳統。而她寫的新體小說,則詼諧直率。她愛讀書,英法原文版小說,她讀得很多?!?
但她早已遠去。世人如何評說,生前不愿理睬,死后更是沉默。離去的時候,無兒無女,無牽無掛。去得坦蕩而純凈。世事浮云,從此與她無關。倒是別人寫給她的那副挽聯頗有味道:推心唯赤誠,人世常留遺惠在;出筆多高致, 一生半累煙云中!
一生半累,來去飄然。這就是陸小曼。盡管受盡鄙薄,至少純粹而恣肆地活過。她不是煙花,卻比煙花寂寞。她是任時光磨洗仍不褪色的紅顏。芳華剎那,轉身天涯。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長按二維碼購買圖書哦~
- 上一篇:萬灶晨煙熬白雪,一川秋穗割黃云。 2017/1/9
- 下一篇:2017年1月7日 2017/1/5